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

图片

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四编 经济(二)》

来源:张掖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日期:2023-11-15


第二章??农?


第一节??农业发展


一、古代农业起源和发展

张掖是我国传统的古老农业地区之一。据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李璠、李敬仪1985~1986年两次在民乐县东、西灰山遗址考察中,发现炭化谷物等古遗存实物,用同位素碳14测定结果,树轮校正年代为5000±195年。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区内已种植大麦、小麦、高粱、粟等农作物。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中原农业生产技术随着移民实边而传入,采用〔西周〕以来的深耕、宽垄、轮流休种的方法,试种由西域传入的蚕豆、黄瓜、西瓜、大蒜、胡萝卜等。武帝末年,赵过任搜粟都尉,总结代田法加以推广。即把土地挖成深、宽各一尺的沟(畎),畎旁堆成高、宽各一尺的埂(垅),一分地划成三畎三垅,作物种在畎内,抗风耐旱,畎埂每年互换位置,称作代田。〔西汉〕末年,窦融担任张掖属国都尉,厉兵秣马、发展农业,境内呈现“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的兴旺景象(《资治通鉴·汉记》)。

〔前梁〕张轨,以“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为己任,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开创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当时中原战乱,生产凋敝,人民大量流向河西,张轨“辟土设郡,安置流民,徙石为田,运土植谷”。张重华即位后,“轻赋敛,除关税,省园囿,以恤贫穷”。〔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北凉〕沮渠蒙逊在张掖建都,发布《劝农令》,“蠲省百徭,专攻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唐〕天宝初年,甘州有民户6200多户,户均有田70多亩。

元朝建立后,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世祖至元一年(1264年),甘州路设置河渠同知等官,办理农田水利。至元十八年(1281年)诏四川宣慰司部都元帅刘恩留屯甘州,于黑山子、满峪、泉水渠、鸭翅渠等处立屯,为户2290户,为田1164顷,得粟3万多石。〔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甘州五卫有田7580多顷。

〔清〕同治、光绪年间,左宗棠西征期间,为解决军需用粮,曾屡次奏拨款项,散发口粮、籽种、耕畜、农具,赈民垦种,倡导“兵屯”“民屯”并举,发展农业生产。到宣统元年(1909年),境内有原额屯、科地7670多顷,其中熟地7500多顷,形成稳定的农业区。

二、民国时期的农业

〔民国〕初年,区内农业生产有所复苏。从〔民国〕12年开始,军阀豪绅掠夺民财,大开烟禁,张掖罂花遍地,鸦片种植占耕地面积的20%~30%,粮食总产减少40%以上。种烟1亩,勒交银币65元,烟亩罚款每亩14元,苛捐杂税繁重,农民备受盘剥,不少农户典田卖地,倾家荡产。〔民国〕16~18年,连年灾荒,粮食歉收,树皮、草根几被食尽,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大量农民流离失所,逃荒谋生,农业生产严重受挫。〔民国〕20~30年,国民党马步芳部队一○○师师长韩起功盘踞张掖,收粮征税,抓兵派款,抢劫掠夺,放高利贷,致使农村经济衰败。〔民国〕30年,国民政府“改屯田为民田”,勒索巨额屯田价款,其中:张掖县交银币274673万元,民乐县83万元。〔民国〕31年,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当局对开发河西有所重视,设立“张掖农业推广所”“张掖农业试验场”“张掖中心苗圃”“张掖农业学校”等农业科技机构,开展农技推广。〔民国〕35年,张掖县总播面积67万亩,比25年533万亩增长257%;粮食总产897万石,增长339%。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横征暴敛准备内战,〔民国〕37年实行“征一借一”政策,强迫农民把下一年的农业税提前缴纳,使生产水平连年下降。

三、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恢复和发展时期??1950年春,各级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减租减息,生产自救;发放农贷、人畜变工、自行换种,适时播种。5县完成播种面积161.2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52.25万亩。是年粮食总产12728.31万公斤,油籽总产243.4万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2532.7万公斤和28.24万公斤。1951~1952年5月,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占总农户60%以上的农民分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激发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52年施肥面积扩大15%,施肥量增加30%;扩大耕地面积41.81万亩,扩大灌溉面积19.3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185.54万亩,其中粮食面积177.09万亩,总产量18385.68万公斤,油料总产252.25万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29.09%、30.89%、80.33%和17.24%。土改以后,消灭封建剥削,但贫下中农普遍缺少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小农经济困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关于发展合作社的决议》,区内普遍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1955年,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讲话,全区迅速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除肃南外,5个农业县86%以上的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掀起生产热潮。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灌溉面积由土改前122.15万亩发展到171.62万亩,增长40.5%;开荒扩地40多万亩。改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条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料等。评选出当地农家优良品种10个,引进外地优良品种10多个,各种作物普遍建立留种田;开展冬季积肥造肥运动,夏田亩均施农家肥由1952年的1.6吨增加到2.5吨,秋田克服白水下种现象,推广浅耕施肥,开始施用硫胺等化学肥料。是年,农作物总播面积227.42万亩,其中粮食面积209.17万亩,总产量29732.87万公斤;油料面积13.86万亩,总产679.45万公斤,分别比1952年增长55.05%、54.59%、191.62%、109.05%和169.35%。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4897.52万元提高到1956年的8185.64万元,“一五”时期平均增长速度为7.5%。

(二)农业发展受挫及调整时期??1958年,贯彻“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农业生产方兴未艾,但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农业生产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放“高产卫星”等错误倾向影响下,农业生产严重受挫。

1959年8月,开展“反右倾”运动,“高指标”、瞎指挥等错误倾向愈演愈烈,加之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骤然跌落。与1949年相比,1961年粮食总产83429万公斤,减少185271万公斤,减产182%;粮食亩产515公斤,减少24公斤,减产318%。油料总产10673万公斤,减少10843万公斤,减产504%;亩产131公斤,减产568%。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平均每年播种粮食面积1751万亩,生产粮食717亿公斤,比“一五”时期减少535亿公斤;年均生产粮食144亿公斤,比“一五”时期减少11亿公斤,减少43%。油料总产1363万公斤,减少8435万公斤;年均生产油料2725万公斤,减少169万公斤,减少38%。其中1960~1962年,3年粮食总产量2611032万公斤,比1956年粮食总产量还少362255万公斤;3年征购粮食7033万公斤,占总产量的27%。造成农村口粮不足、疾病流行、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死亡。

1960年,中央西北局兰州会议后,从“抢救人命,安排生活”入手,开展整风整社运动,采取国家救济和群众生产自救相结合的办法,恢复农业生产。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停办公共食堂,恢复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处理平调退赔问题;国家调进粮食、下拨发放资金、减免农村贷款、减轻农业税、减少农产品收购量、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粮食提高258%,生猪提高26%),扶持农业生产。1963~1965年,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农业科技人员下农村建立试验田、样板田,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2151541万公斤,比“二五”时期年均产量14400万公斤增长5082%;平均亩产113公斤,比1962增长9652%;油料亩产由20公斤提高到539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668355万元,比1962年增长976%。

(三)农业徘徊、缓慢发展时期??1966年“文革”开始,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家庭副业、取消集市贸易,农业科技受贬,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70年8月,全国北方农业会议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1农田基本建设??1973年起,每年春组织千余干部、20多万农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1977年,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20212万亩,比1965年增长192%。

2推广使用化肥??1970年兴建张掖地区化肥厂和张掖县磷肥厂,年产化肥2万吨。到1975年,年化肥使用量6万多吨,比1965年增长1倍多。

3改革耕作制度??5个农业县全面推行耕作制度改革,改单作为间作、套种、带状种植;压缩低产谷子面积,发展高产玉米生产。1977年间作套种面积30万亩,亩产比单作小麦增200~300公斤,使单一型生产变为粮、菜、油多种类、多层次复合生产,有效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4促进农作物增产??1970~1977年,地区每年召开科学种田会议,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春种夏管召开现场会,指导生产;夏收前,地、县领导、科技人员深入田间现场观摩,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冬季开展科技培训。1977年总播面积2304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0539万亩,经济作物1863万亩,其他作物647万亩。粮食总产414亿公斤,比1971年增长473%,单产由149公斤提高到2015公斤,增长352%;油料总产由48134万公斤,提高到6614万公斤,增长374%。

(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后,民乐县率先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张掖、山丹、临泽、高台等县相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普及全区农村。进而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市场调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放宽农村经济政策,扶持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1.粮油生产稳定增长。1985年粮食面积比1978年的209.7万亩减少36.32万亩;亩产331公斤,提高117.5公斤,增长55%;粮食总产量增加1.26亿公斤,增长28.1%;经济作物40.33万亩,油料总产量2793.1万公斤,增加2320.9万公斤,增长4.92倍;糖料、瓜菜、水果生产相应增加。2.林、牧、副、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7.82%上升到30.91%。3.农村二、三产业兴起,打破农民单一种粮的格局。1985年农业总产值41498.33万元,比1978年的18835.65万元增长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02元,比1978年的133元,增长2.02倍。

1986年,农村进行第二步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改革流通体制,放开农产品价格,发展高产、优质农产品生产。粮食、经济作物面积比例逐步调整为70∶30左右;粮食作物中,压缩低产小麦品种面积,推广张春9号、高原338、武春121等高产品种;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使传统农业向集约化、高科技、高效益发展。

1优化农业结构,促进良性循环??1986~1995年,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粮经作物面积比例、夏秋粮作物面积比例、高效优质作物种植比例等逐步趋向合理,产量、效益同步提高。1995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72∶28;夏秋粮面积比例调整为76∶24。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亩产翻番,总产增长806%,人均占有粮增加300多公斤。增加油料、糖料、水稻、啤酒大麦、瓜菜、棉花播种面积,生产丰收,效益提高。

2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支柱产业??“七五”计划以来,国家在张掖地区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区内各地发挥农业科技和资金投入的作用,用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法,开展商品粮、名优特产品基地建设,发展支柱产业。5个农业县(市)被列入商品粮基地,自1986年至1995年10年间向国家出售商品粮254亿公斤,占同期粮食总产量的346%,粮食商品率平均达到456%以上;建成10万亩甜菜生产基地,35万亩油料生产基地,20万亩啤酒大麦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瓜菜生产基地,4万亩水稻和15万亩大蒜生产基地。

3应用科技成果,发展“两高一优”农业??(1)推广优良品种,自1978年以来,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换2~3次,到1995年,小麦良种化达95%以上,平均亩产增长102倍;玉米实现杂交化,亩产增长632%;油料良种化80%以上,亩产增长167倍;啤酒大麦、甜菜、瓜菜、豆类等作物实现良种化。(2)推广立体农业60多万亩,由小麦/玉米带状种植,发展为粮/油、粮/菜、粮/糖、粮/瓜、粮/果、粮/菇等9大类、20多个模式,由二种二收发展为复合种植、多种多收。1995年有“吨粮田”315万亩,“双千田”786万亩,“三千田”28万亩。(3)科技人员把平田整地、轮作倒茬、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水、防治作物病虫害等单项增产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发挥联姻效应。总结《沿山冷凉灌区春小麦亩产千斤田操作技术规程》《吨粮田高产高效丰产栽培操作技术规程》 《低芥酸油菜栽培技术规程》 《甜菜高产高糖栽培技术规程》等20多项农业技术规程,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模式化、科学化水平。(4)引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到1995年推广329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07%,平均亩产680公斤,亩均增产120公斤。(5)推广地膜覆盖、高效节能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瓜菜生产技术,到1995年,地膜栽培普及到粮、经作物;日光节能温室10万多亩,蔬菜单产增加1倍,实现淡季不淡,鲜嫩优质蔬菜四季常青。一个规范的日光温室(半亩)每年可种植3~4茬,产值16万元以上,获利万元以上。

4建立试验田,实行科技承包??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建立试验田、示范田,坚持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1995年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和覆盖率分别为75%和80%。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