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

图片
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境内长城与烽燧

来源:方志张掖日期:2025-09-01

沿河西古道西行,进入张掖市山丹县境内,你会看到一段段壕沟土堎、残垣断壁蜿蜒于平沙莽野之中,有时起伏延伸在山梁沟谷,有时钻入绿洲村田,铁路、公路穿行其间,这就是汉代修筑的塞垣(长城),明代修筑的边墙(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从战国、秦汉到明王朝都有过大规模的修筑。河西原没有长城。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在河西作战,逐匈奴而据河西。在河西设置四郡时,从内地移民屯垦,发展农业。为维护境内安全和丝绸之路畅通,在河西曾两次修筑关城塞垣及烽燧。第一次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修筑,东起令居(今永登县中堡乡)西至酒泉金塔县,经过天祝、古浪、民勤、永昌、山丹、甘州、临泽、高台诸县(区)的北部,大体上沿走廊北侧的龙首山、合黎山构成,是河西汉长城的东段,史称“令居塞”。这段长城在张掖的具体走向是:从永昌—山丹边界开始,经绣花庙穿峡口谷北,上金山子,向西北经两截腰、新河、卅里堡、十里堡;再从山丹城以北2公里处经过,由城北、十号、北湾、静安、小寨北缘过,至西屯北折抵山口过烟洞沟入张掖市境;上东大山,沿大山北坡过东山寺经人宗口,逶迤向西北至北大山出张掖入临泽;继续以险山为障直至板桥堡,沿黑河北岸经高家湾、黄家堡、平川堡北缘过贾家墩入高台县境内;经五坝、六坝、八坝、九坝、胭脂堡至罗城西;跨黑河经扎法墩盐池,从双井子以北过照壁山入酒泉境内。第二次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从张掖到居延修筑了塞垣。

考古调查发现,山丹、甘州、高台等县区都遗存有汉代所筑的塞垣, 现存长度达百余公里。汉代修筑长城,一般都是按“察地形,依险阻, 坚壁垒,远望喉” 因地制宜的原则修建。平川、戈壁的长城采取墙与壕、燧相结合,沙漠地段用土坯、石片垒筑,有些则因隘、因岩、因路选险要处筑关塞,以控制周围。

西汉王朝在河西长城沿线筑了许多“亭障”,供军事上防守瞭望之用。因为“亭障”设有烽火,所以又叫“烽燧”。“亭”和“障”即烽燧墩。小的叫“亭”,大的叫“障”,由侯官率领戍卒防守,负有垦田生产、打仗保边的双重任务。这些亭障大体上以2.5 公里至5 公里的间距排列在边塞上,把亭障、烽燧连起来的就是长城。如有敌情,戍卒就根据不同情况,放起烟火信号,向后方报警。汉代人把长城叫做障塞亭燧,大概由于秦王朝筑长城,使役人民太苦,逼得老百姓起来造反,才避讳长城而称障塞的吧。据《汉书·武帝纪》 载:“行坏光禄筑亭障。”颜师古注释为:“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堠城,此即障也。”宋鲍彪注《战国策·魏策一》解释为:“障,隔也,筑城垒为之。”因其具有城的形象,又作城障。

明王朝为了巩固北方的边疆,防阻蒙古骑兵的南下骚扰,从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徐达修筑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起,用了将近两百年时间,前后修长城18次。其中甘肃境内的明长城,大部分是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以后修起来的。

“土木之变”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视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9个长城重镇:甘肃镇、固原镇、宁夏镇、延绥镇、山西镇、大同镇、宣府镇、蓟镇、辽东镇。与此同时,明朝为了对长城全线进行有效防务管理和修筑,将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长城全线分为9个防守区,委派总兵官统辖,亦称镇守。所以,9个防区也称“九边”或“九镇”。

明长城的九镇(九边)中,甘肃镇、固原镇的一部分,今属于甘肃境内。

甘肃镇。明初即设甘肃镇主持河西防务,但明前期来自北方的边患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西、陕西境内,河西相对较为安宁。随着蒙古亦不剌部西迁,甘肃防务吃紧,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年—1521年)才始议修筑长城之事,而真正的兴筑是在嘉靖中叶。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巡抚赵载修竣镇番卫(今甘肃民勤)临河墩至永昌卫城(今甘肃永昌县)土垣、沟堑近百公里。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嘉峪关墙一道,南至讨赖河十五里,北至石关儿十五里,共三十里”(《边政考》卷四)。石关儿位于今嘉峪关黑山湖水库东北,这是嘉峪关第一次以正规的城垣工程出现。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547年—1548年),巡抚杨搏又主持了甘肃长城的大规模增建。第一段东起五坝堡(今甘肃高台东9公里)沙岗墩,西至九坝堡(今高台西北20公里),绵延于黑河北岸。第二段位于山丹卫境内,东起玉泉口丰城铺(今山丹丰城堡),西达大口子东乐驿(今山丹西东乐镇)。第三段东接东乐驿,西至甘肃镇城(今甘州区)西北板桥堡(今临泽县板桥镇)。在这道长城北侧的龙首山诸山口还分别修筑了壕堑、墩台或关城。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走廊段长城基本成形,连为一体。

当时,甘肃镇总兵官治甘州卫(今张掖市甘州区),管辖长城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抵嘉峪关南祁连山,全长八百多公里,划分五路防守。一是庄浪路,东南起自沙井堡(今兰州市黄河北岸沙井驿)与固原镇安宁堡分界处,西北至镇羌堡庄浪河南岸(今天祝县)。二是凉州路,东南起自安远站堡南境(今天祝县),达于定羌堡古城(今永昌西北)。三是甘州路,东自山丹石峡口堡接凉州路界,西迄高台所九坝堡西界。四是肃州路,东起镇夷所朋脂堡,接九坝堡西界,西止于嘉峪关南红泉墩(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文乡卯来泉村西南)。五是大靖路,东起阿坝岭堡双墩子,接固原镇芦塘路西界,西至泗水堡同凉州路旧边相接。这一段称“松山新边”。甘肃镇长城遗址,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保持连贯的墙体,尤其是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以十余米间距平行的墙体,十分壮观。

明朝后期,长城大规模重建和改线主要发生在甘肃镇防区内。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廖逢节主持数段重建工程。其一,西自甘州卫板桥堡(今临泽县板桥镇),东至明沙堡(今甘州区西北30 公里); 其二,东自板桥堡,西达镇夷所(今高台县西北天城村)黑河东岸(今正义峡);其三,西起嘉峪关,东接古城界碑(今山丹县城东南 50 公里)。工程重点是修复城垣,重挖堑壕,补砌排水道。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以后陆续以青砖包砌,面貌焕然改观。

张掖境内的烽燧墩台主要分布在龙首山、合黎山及祁连山北麓各山口、要隘、制高点和道路、堡站、村庄一带。长城是立体的防御工程,在汉、明长城两侧,沿祁连山北麓和龙首山一线依山势设置栅栏、沟堑、边墙等防御体系,今遗迹犹存。(张涛)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