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水务局日期:2025-07-15
昔喇渠首旁,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马腾锦小心翼翼地将取水瓶沉入黑河湍急的水流中;上三灌区的明渠边,同学们正专注操作着超声波流速仪,精准捕捉着水流的脉搏。这不是普通的课堂,这是张掖市水务局与河西学院深化校地合作,将实验室搬到母亲河畔、灌区渠边的生动实践!
近日,围绕“黑河中游张掖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地下水、地表水交互机制研究”和“张掖市大中型灌区超声波量水技术应用研究”两大课题,河西学院师生深入水利一线,开展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水,是张掖发展的命脉所系。科学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厘清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提升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精度,这不仅是落实国家“节水优先”战略的必答题,更是张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市水务局与河西学院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启动这两项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旨在为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在市水务局的精心组织和协调配合下,河西学院师生团队分赴关键站点,用脚步丈量,用仪器对话,开展实地调研与数据采集工作。
在甘州区上三灌区,师生们头顶烈日,专注地进行“超声波明渠量水关键技术研究”实践活动。探头划过水面,瞬间“捕捉”到水流的速度密码。“传统量水误差大,超声波技术就像给渠道装上了‘智能水表’,”一位汗流浃背的学生王志铭边记录数据边兴奋地说,“我们正在收集不同工况下的‘证据链’,确保这项技术能在咱们张掖的灌渠上‘水土相服’!”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有望显著提升灌区用水计量效率和精度,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精准灌溉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另一支师生队伍,则沿着黑河中游张掖段的重要节点展开“水资源承载力与地下水、地表水转化”研究,追寻“水踪迹”的溯源之旅。从莺落峡水文站——黑河进入张掖的“咽喉”,到调控水流的“心脏”草滩庄水利枢纽,再到张肃公路桥、312国道桥、昔喇渠首、高崖水文站等关键节点,他们马不停蹄,连续奔波多个关键站点之间。在莺落峡水文站,工作人员赵忠国详细介绍了黑河上游来水情况、历史水文特征及变化趋势,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撑。在气势恢宏的草滩庄枢纽,副站长郝翠红站在轰鸣的闸机房旁,如数家珍,不仅向师生们全面讲解了枢纽的运行原理、调度规则及其在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还分享了枢纽运行管理中的实践经验与挑战。师生们在各站点严格按照规范采集了不同断面的水样,用于后续的水质分析和水化学同位素研究;同时进行了水位、流量等水情观测记录,为构建和完善黑河中游地表水-地下水交互模型积累关键现场数据。
此次系列实践活动,不仅标志着张掖市水务局与河西学院校地合作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更是一次生动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站在水坝上,才真正理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的分量!”带队老师张昱副教授感慨道。水务部门提供的“真刀真枪”的实战平台和一线专家“倾囊相授”的宝贵经验,为研究的深度和成果的转化注入了强劲动能。
张掖市水务局水资办主任范建勋展望道:“与河西学院的合作,是打通产学研的关键一招。我们期待高校的智慧火花,能点燃张掖水利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的引擎。未来,从黑河生态保护到智慧灌区建设,合作的‘水网’将越织越密,共同守护好张掖的‘生命之源’。”
课题负责人、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肖让教授也表示,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度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活水源头”。师生们将珍惜这方实践沃土,深耕研究,力争产出高质量成果回馈地方支持。
黑河奔流不息,合作创新不止。张掖水务人与河西学院师生并肩而行的身影,正融入母亲河奔涌不息的画卷,他们用科技之笔、实践之墨,共同书写着校地协同、守护安澜、润泽发展的崭新“水篇章”。这奔流的黑河水,不仅溶解着祁连山的冰雪,也溶解着年轻学子的求知汗水与水利未来的希望之光。(刘鹏?王凯航撰稿??张福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