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市生态环境局日期:2025-07-11
政策赋能“加”服务,审批模式再创新。依托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市级环评审批服务平台,实现技术评估“云评审”、技术审查“不见面”、现场踏勘“零接触”、办理过程“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为符合法律法规、法定规划和“三线一单”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即报即受理即评估”和“容缺受理”。对同县区、同类型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等项目试点报告表“打捆”环评审批;对林业、食品制造业等20类环境影响总体可控行业实行报告表“告知承诺制”审批。针对重大及化工、医药、农药等项目,创新建立“社会公众领军人物咨询制度”,全程协助解决技术难题,确保审批科学合规。
流程再造“减”环节,审批效能再提速。大力精简评估流程,同一建设单位的风、光电关联输变电项目,医疗卫生等涉及核技术利用的项目,核与辐射与主体项目合并开展环评;规划环评区域内项目,其环评内容根据规划环评意见予以简化。取消A类风光电、核与辐射类项目技术评估环节,节约评估时间20-30个工作日。科学确定环评分类,避免擅自提级。实行分类别技术评估,对环境影响大的项目(如“两高”、化工、涉环境敏感区、涉重点重金属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等)出具评估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如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专家审查通过后出具评估意见,压缩评估时间3-5个工作日。
协同联动“乘”效应,服务质效在放大。优化市县审批权限划分,将部分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如输变电、广播电视塔台、差转台,电视塔台)审批权下放至县区分局及经开区局。将涉及自然保护区等重要项目审批权上收市局。对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光电、陆上风电等基础设施、新能源及保供煤矿项目,环评审批可不与污染物总量指标挂钩。允许除火电、水电和电网外部分项目在环评批复前开展地质勘探、“三通一平”及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发改、自然资源、工信、水务、能源等部门,对拟建“两高”项目开展产业政策、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等多维度联合评估论证,提升决策科学性,提前防控环境风险。
严把关口“除”梗阻,生态底线再筑牢。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硬约束,对触碰生态保护红线、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两高”项目坚决“一票否决”。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等方面的落地应用,强化项目选址选线、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资源利用效率、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符合性复核,明确准入“底线”与“边框”。压实建设单位和环评编制单位责任,加强沟通指导,规范编制行为,加快编制进度,保障环评文件质量。实施环评评估“一对一”精准服务和专家帮扶,提供24小时政策咨询,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做到“问题早发现、难点早提醒、审批快推进”。强化环评市场监管,定期开展文件质量抽查,公开守信优质机构名单,倒逼环评文件质量提升。
至目前,已完成39个项目(报告书23个、报告表16个)的专家技术评审与咨询工作。下一步,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完善“加减乘除”工作法,以更优服务、更实举措护航全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